0人評分過此書

為什麼我學不會拒絕?

出版社
出版日期
2023
閱讀格式
PDF
書籍分類
學科分類
ISBN
9789863778356

本館館藏

借閱規則
當前可使用人數 3
借閱天數 14
線上看 0
借閱中 0
選擇分享方式

推薦本館採購書籍

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,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

讀者資料
圖書館 林口高中
* 姓名
* 身分
系所
* E-mail
※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
電話
※ 電話格式為 區碼+電話號碼(ex. 0229235151)/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
* 請輸入驗證碼
「為什麼我總是在意周遭人的想法呢……?」
大腦博士的「感情腦」開光術,迴避人情陷阱,從有毒關係重獲新生!

【本書特色】
◎日本腦神經研究第一人,結合多年開發的腦街區概念,特別為人際關係苦惱者所設計的大腦鍛鍊法。
◎附有簡易的腦部狀態檢視表,依據符合項目的多寡,幫助你辨識自己是否有情感自覺不足的傾向。
◎提供有系統的自我調整策略,將理論落實在每天都能執行的例行事務,幫助你一步步建立新的思考習慣。

◆◆每四人之中,就有一人摸不清自己的情緒◆◆
「我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職業,總在換工作。」
「明明到了該結婚的年紀,但卻沒有交過男朋友,連學生時代的朋友都沒什麼聯繫了。」
「好不容易升遷,面對自我主張強的下屬,卻沒辦法板起臉孔。」
「總覺得和別人往來非常疲憊……」
長年經手腦部影像診斷的腦內科醫師──加藤俊德發現,當人們邁入30歲時,不少人都會開始浮現上述的煩惱。表面上看似職場、感情、人際關係等各不相干的困擾,其背後的根本原因卻是相同的,那就是──沒有搞清楚自己的情緒。

不了解自己的情緒,就不知道自己想怎麼做,也就無法做出適當的行動和選擇。
無法搞懂自己情緒的人,大多時間都是「順其自然」活下去,直到視而不見的煩惱持續累積、放大成問題,才意識到原以為的「體貼和配合」,在不知不覺間變質成「辛苦和負擔」。

◆◆對他人情緒敏感,對自己卻慢半拍的「情感遲鈍症」◆◆
搞不清楚自己情緒的人,最鮮明的特質是「容易受到周遭影響」,比起自己的想法,更傾向參考其他人的行為與思維,也總是習慣配合他人。

☐處事圓融好相處,職場公認的老好人
☐非常尊重他人的看法,討論時總是第一個讓步
☐迴避任何在他人面前表達看法的場合
☐凡事謹慎,討厭事情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期進展
☐無法耍點小聰明,或是拒絕他人的請求

作者從腦部掃描診斷中判讀,愈有上述特質的人,往往也伴隨左腦的感情系統腦街區(察覺自我情感)較弱、右腦的感情系統腦街區(察覺他人情感)較強的傾向。
可以說,從大腦的觀點來看,自我肯定感的低落,正是源自左腦與右腦的發達程度落差。
而這樣的發育落差,會具體表現在記憶和對話,只談論他人八卦卻鮮少談論個人、對自己做過哪些事印象很模糊,也就是「自我認知能力」偏弱。

◆◆從生活實作,重新認識「沒辦法和大家一樣好」的自己◆◆
無法搞懂自己的情緒、自我認知能力低落的人,往往憧憬和大家一樣──擅長聊天、融入團體、培養一個值得和人分享的興趣、擁有光鮮的頭銜。
然而,這些試圖克服不擅長的恐懼、對美好人生的想像,都是以社會大眾的標準來審視自我。作者對此提出的解方是「重新定位自己的位置」和「讓自己置身在更多場合裡」。

・在家庭裡,我排行第幾?相比手足優秀的地方,我可以另外在哪些領域開拓?
・在職場上,這是我第幾份工作?我到職第幾年?負責什麼樣的業務?
・目前的工作經驗中,我有過哪些產業的經驗?

作者也總結自身多年的諮詢經驗,提出一套有助於培養自我情緒、提升自我肯定感的行為治療法。從制定每天的日常規範,到設立小小逆境,藉由具體行動訓刺激腦部思考,激發情緒的產生與感知,進而提高腦部機能發達。

接受相同的義務教育、讀著同一套課綱的教科書、參加相同的重大考試、差不多的求職過程,往往會讓人誤以為其他人的思考習慣與情緒反應,與自己並沒什麼不同。
然而,每個人的大腦,實際都會反應出不一樣的情感,對情感的認知也會隨著腦部發達與否,而有強弱程度的差異。
本書能幫助在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、感覺事事不順的人們,察覺自我情感的認知障礙,並透過行為療法,提供可在生活中實踐的方法,有效鍛鍊大腦,建立思考的正向迴路,不再掉入負面循環,提振自我肯定感,過上更富意義的人生。
  • 前言
  • 第1章 每四個人當中,就有一人摸不清自己的情緒
    • 01 你的大腦也缺乏「情感自覺」嗎?
      • 感覺諸事不順,是哪一部分出問題?
      • 順其自然也活得下去,可是……
      • 隨波逐流的日子,心理也變得孤立隔絕
    • 02 身體的反應與情緒是各自獨立
      • 總是對周遭小心翼翼,壓力易累積上身
      • 瞬間的喜怒哀樂,都是身體的反應
      • 情緒不化為「言語」,就難以認知
    • 03 「情緒」的產生,取決於「情感」有多具體
      • 感情系統腦街區的功能
      • 模糊的情感,通過左腦化為語言
    • 04 快樂經驗與悲傷經驗,都能促進感情腦發達
      • 我們的大腦中,最需要大量情報的區域
      • 經驗的多寡,決定腦街區連接通道的大小
    • 05 向他人學習,是鍛鍊感情腦的第一步
      • 大人在兒童情感教育中的角色
      • 學會選擇符合「情緒」的行為
      • 不想面對,所以更下意識壓抑
      • COLUMN 過度壓抑的情緒,會轉變為大腦的壞習慣
  • 第2章 莫名不順遂,其實都是大腦害的!
    • 01 回過神來,發現自己總在配合他人
      • 對別人的事很敏感,對待自己卻很遲鈍
      • 低落的自我肯定,源自腦街區發育不平衡
      • 左右腦落差,比起自己更習於記憶他人
    • 02 自我情感與他人情感,出現認知程度的落差
      • 大腦會傾向專注在擅長的事物上
      • 四種不清楚自己情緒的人
    • 03 由腦部決定的「濫好人性格」
      • 認為他人的想法才是正確的
      • 為什麼好人總是煩惱不斷?
    • 04 一遇到他人表露情緒,就會產生「壓迫感」
      • 與人相處時,總是很難表現自我
      • 總是敗給強硬派,也不擅長應付多數派!
      • 記錄帶有「情感」的詞彙
      • COLUMN 非到緊要關頭,就無法逼出符合情緒的行為
    • 05 捲入他人情感,就無法保有自己的步調
      • 與心情不好的人共處一室,情緒也隨之低落
      • 被環境左右,常改變關注的對象
      • 維持「自我步調」的祕訣
    • 06 即使無法掌握情緒,也能有效做出判斷
      • 希望有人能推自己一把!
      • 從「判斷」生成「情緒」的結構
      • 只要秉持正當名義,就能努力行動
    • 07 愈多回饋,愈容易產生自我情感
      • 天天戴著虛擬面具,總是「全副武裝」
      • 渴望他人認同,是「想了解自己」的情緒表現
    • 08 性別與感情腦的關係
      • 性別不安的人,對周遭敏感度也倍增
      • 什麼是「海馬迴遲緩症」?
      • COLUMN 將他人的情緒,誤當成是自己的情緒
  • 第3章 放棄總是配合他人的壞習慣,生活就會變輕鬆
    • 01 不經意地配合現場「氣氛」,你是否有這種壞習慣?
      • 他人不合理的期待,仍會勉強自己達成
      • 優先迴避眼前壓力的生存本能
      • 困擾時,不妨試著沉默吧
    • 02 事發當下的「情感」,需要時間生成「情緒」
      • 事件與語言存在時間差
      • 未整理的不快情感,不會因此消失
      • 第一個練習,試著將「事件」化為言語
      • COLUMN 什麼是思維徘徊?
    • 03 和強勢者對話,要秉持「會議」心態而非閒聊
      • 面對攻擊性強的人,走為上策
      • 盡量避免一對一的談話
    • 04 過度在意對方的反應,沒辦法做出複雜的委託
      • 看不懂對方的回答,腦袋變得僵硬
      • 收集交涉說詞,增加談判庫存量
      • 偶爾關閉探測雷達也不錯
    • 05 人與人的交際,保持「尊重」底線就好
      • 過度的換位思考,並不等於同理心
      • 職場談判,不可讓對方認定「居上位」
    • 06 身為主管的我,為什麼無法向部下提出忠告?
      • 與部下同進退,也沒什麼大不了吧?
      • 抗拒表達自我,無法說出「自己的話」
      • 沒有「不生氣」,只有「生不了氣」
    • 07 大家都該做好份內工作,但為什麼只有我受苦?
      • 業務量分配不均,因不公平而煩躁
      • 過度努力的源頭,都來自「反抗」的心
      • 比起努力,更需要「放棄看看」的勇氣
      • COLUMN 如何與精神病態者相處
  • 第4章 建立思考新迴路,輕鬆助大腦提高「自我情感」
    • 01 渴望和大家一樣,無異於放棄自己的人生跑道
      • 因為不擅長才做不好,但真是如此嗎?
      • 把弱點拉到平均值,不如培育優點至超凡
      • 執著在原地深耕,十年也稍縱即逝
    • 02 重新認識「不合標準」的自己,你看到哪些特徵?
      • 嚴以律己,寬以待人的成癮症
      • 重新定位人際關係的位置
      • 請和自以為的「大家」,保持社交距離
    • 03 從自律生活,看清楚自己的面貌
      • 從每日例行開始,決定要做與不要做的事項
      • 設立小小的逆境,活絡腦部
      • COLUMN 多方攝取食物類型,有助提高共感力
    • 04 陷入鑽牛角尖的困境時,翻過情緒壁壘的練習
      • 放任情緒風暴,就失去與自我的客觀距離
      • 腦袋陷入僵局,強化負面循環
      • 跳出強迴路,第一步是培養新習慣
      • 更新記憶,擺脫負面連結
    • 05 回想過去經驗,不經意的小事也能積累自信
      • 回憶是建立自我認同的基礎
      • 回首來時路
      • 與老友相聚,喚醒共有的情感記憶
    • 06 養成運動習慣,就不再「怕麻煩」
      • 自我主張低,源自於較弱的自發性
      • 增加生活體驗,活化大腦的待機部位
      • 「內向的人」到底是什麼樣的人?
    • 07 通勤或居家工作,也能藉大腦區分適合與不適合
      • 選到適合自己的環境,是再好不過
      • 打破一成不變的工作型態
    • 08 「欲望」與「熱情」,建構自發性的兩大支柱
      • 缺乏熱情,做事總是三分鐘熱度
      • 欲望有多強,跨越不安的可能就有多高
      • 維繫身心健全的荷爾蒙
      • COLUMN 真實社會裡,「撲克臉」並不實用
  • 第5章 從每一天的日常習慣,重新取回主體性
    • 01 為每一天的行事曆,加入易生成「情緒」的習慣
      • 加入新的例行事,活化腦部
      • 最大的誤解,是自認為喜歡此刻的環境
      • 壓力,其實就是「額葉」運作變差
    • 02 即使睡不著,也要在相同時間上床
      • 警醒程度愈低,就愈無法保持專注
      • 失眠的根源,是大腦想逃離不安
      • 頻繁惡夢與重大事件,也會影響睡眠
    • 03 定期追劇,一口氣消耗情感的庫存量
      • 有助於注意情緒的情感體驗
      • 眼光辨別的精準度,就靠淚水大幅提升
    • 04 預先準備腳本,不費心力順暢切換情緒
      • 無法保持專注時,待辦事項就能派上用場
      • 改變行動,切換大腦運作模式
    • 05 活動身體不同部位,轉移感覺不卡關
      • 內心過度在意,激發生理敏感症狀
      • 減輕疼痛,轉移癢感的訣竅
    • 06 藉助冥想,切割感情系統腦街區
      • 從分心的環境,重新聚焦注意力的技巧
      • 在冥想之中觀察呼吸
      • 即使看見,腦部迴路不打開就沒問題
      • 立刻就能運用的簡易冥想法
      • COLUMN 為了更認識自己,投資時間與金錢有其必要
  • 後記
  • 出版地 臺灣
  • 語言 繁體中文

評分與評論

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
幫助
您好,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?
使用指南

客服專線:0800-000-747

服務時間:週一至週五 AM 09:00~PM 06:00

lo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