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0人評分過此書
水良伯的老農哲學:聽見植物的聲音
作者
:
出版日期
:
2020
閱讀格式
:
PDF
ISBN
:
9789865535629
本書收錄於此書展...
沒有走過的,是路, 走過的,才是人生。
他,五十歲還有勇氣追夢
忍受七年投入血本無歸 打造出千元網紋洋香瓜的傳奇
他,不接受看天吃飯的宿命
即使小學沒畢業 他仍走進各大演講、研習會場自學
成為《遠見》評選的黃金農夫
人生七十正開始的陳水良
請你看見土地長養出的勇氣 自然淬鍊出的謙卑
這是一個新社瓜農對抗宿命,想要從泥土中活出一片天的故事。透過老農一生和農作物相互滋養的故事,看到二戰後一個來自台灣新社的小農如何自我學習,開闢一畝小果園的的事蹟。
傳統的農人就像老牛拖犁,只能看天吃飯,但不認命的水良伯就是不認命,充滿各種奇想的他,為了改變命運,他到處聽演講、請教專家。最後花了七年時間,終於在新社成功種出高單價的網紋洋香瓜。
在氣候劇烈變化的今天,全世界的農業將面臨很大的危機和挑戰,到底在當今社會中,農業還有沒有前途?在日新月異的高科技環繞下,小農經濟該何去何從?透過水良伯的心路歷程,帶我們實際進入一個老農的世界,了解他和植物共處的辛勞與歡欣,進而了解台灣這塊土地,一起關心台灣的農業發展和未來。
各界感動推薦
(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)
我和水良伯因為他來聽我的演講而結緣,知道他是透過自力學習,不怕麻煩到處聽演講且勇於提問,令人相當感佩。從他身上,我看見了台灣農民的生命力與韌性。
——胡志強(台中市前市長)
在多元的現代社會裡,學習的媒介和型態更為多元化,如果真有一些閱讀障礙,除了書本,還有眾多的課程、演講、有聲書等的輔助,我們已經沒有不學習的藉口了。看到瓜農水良伯即使識字有限,還是不放棄學習及動手試驗,變成了台灣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現代農夫,參與了進步社會的推展,值得大家向他學習。
——高希均(遠見.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)
正因台灣有許多和水良伯一樣深愛這塊土地的人們,展現台灣精神、堅毅的付出,因此我們也要更加努力,為農業創造一條永續的道路。也期待,農業不只是農民的農業,也不是農委會的農業,而是全民的農業。
——陳吉仲(農委會主委)
從水良伯身上,我們看見一個農夫運用智慧去思考,不再「聽天由命」,他懂得謙卑面對大自然,將植物的聲音融入生活、生命,值得後輩學習,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與省思的書。
——陳美伶(國發會前主委)
小時候我也是農家子弟,跟著父親一起下田農作,水良伯在書中所提到「不甘平凡」、「擺脫宿命」等種種在當時會被認為「叛逆」的瘋狂想法,我卻心有戚戚焉。很高興天下文化出版這本書,讓水良伯的務農智慧能與更多人分享。
——郭國榮(喬大地產董事長)
感謝水良伯將畢生經驗集結成書,提醒我們注意氣候和環境的變化,以及農業的重要性。面對未來極端氣候的挑戰,他積極求知的態度值得大家學習,也期待未來有一天,農業將成為我們的藍海產業。
——彭啟明(氣象達人、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)
這本書除了喚醒我們對農夫職人的尊敬,也可從書中同時感受到農人的努力跟憂心,透過水良伯極力擺脫「務農等於貧窮」的宿命,也提醒我們農業需要有新思維。極力推薦這本書給關心農業發展及環境永續的您。
——蔡其昌(立法院副院長)
水良伯用知識與技術,創造精緻農業生命力,做愛心不遺餘力!足為農民之楷模。秀燕在此向所有的讀者推薦與分享《水良伯的老農哲學:聽見植物的聲音》,讓咱們做伙細心品嘗最道地的台中好書。
——盧秀燕(台中市市長)
他,五十歲還有勇氣追夢
忍受七年投入血本無歸 打造出千元網紋洋香瓜的傳奇
他,不接受看天吃飯的宿命
即使小學沒畢業 他仍走進各大演講、研習會場自學
成為《遠見》評選的黃金農夫
人生七十正開始的陳水良
請你看見土地長養出的勇氣 自然淬鍊出的謙卑
這是一個新社瓜農對抗宿命,想要從泥土中活出一片天的故事。透過老農一生和農作物相互滋養的故事,看到二戰後一個來自台灣新社的小農如何自我學習,開闢一畝小果園的的事蹟。
傳統的農人就像老牛拖犁,只能看天吃飯,但不認命的水良伯就是不認命,充滿各種奇想的他,為了改變命運,他到處聽演講、請教專家。最後花了七年時間,終於在新社成功種出高單價的網紋洋香瓜。
在氣候劇烈變化的今天,全世界的農業將面臨很大的危機和挑戰,到底在當今社會中,農業還有沒有前途?在日新月異的高科技環繞下,小農經濟該何去何從?透過水良伯的心路歷程,帶我們實際進入一個老農的世界,了解他和植物共處的辛勞與歡欣,進而了解台灣這塊土地,一起關心台灣的農業發展和未來。
各界感動推薦
(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)
我和水良伯因為他來聽我的演講而結緣,知道他是透過自力學習,不怕麻煩到處聽演講且勇於提問,令人相當感佩。從他身上,我看見了台灣農民的生命力與韌性。
——胡志強(台中市前市長)
在多元的現代社會裡,學習的媒介和型態更為多元化,如果真有一些閱讀障礙,除了書本,還有眾多的課程、演講、有聲書等的輔助,我們已經沒有不學習的藉口了。看到瓜農水良伯即使識字有限,還是不放棄學習及動手試驗,變成了台灣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現代農夫,參與了進步社會的推展,值得大家向他學習。
——高希均(遠見.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)
正因台灣有許多和水良伯一樣深愛這塊土地的人們,展現台灣精神、堅毅的付出,因此我們也要更加努力,為農業創造一條永續的道路。也期待,農業不只是農民的農業,也不是農委會的農業,而是全民的農業。
——陳吉仲(農委會主委)
從水良伯身上,我們看見一個農夫運用智慧去思考,不再「聽天由命」,他懂得謙卑面對大自然,將植物的聲音融入生活、生命,值得後輩學習,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與省思的書。
——陳美伶(國發會前主委)
小時候我也是農家子弟,跟著父親一起下田農作,水良伯在書中所提到「不甘平凡」、「擺脫宿命」等種種在當時會被認為「叛逆」的瘋狂想法,我卻心有戚戚焉。很高興天下文化出版這本書,讓水良伯的務農智慧能與更多人分享。
——郭國榮(喬大地產董事長)
感謝水良伯將畢生經驗集結成書,提醒我們注意氣候和環境的變化,以及農業的重要性。面對未來極端氣候的挑戰,他積極求知的態度值得大家學習,也期待未來有一天,農業將成為我們的藍海產業。
——彭啟明(氣象達人、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)
這本書除了喚醒我們對農夫職人的尊敬,也可從書中同時感受到農人的努力跟憂心,透過水良伯極力擺脫「務農等於貧窮」的宿命,也提醒我們農業需要有新思維。極力推薦這本書給關心農業發展及環境永續的您。
——蔡其昌(立法院副院長)
水良伯用知識與技術,創造精緻農業生命力,做愛心不遺餘力!足為農民之楷模。秀燕在此向所有的讀者推薦與分享《水良伯的老農哲學:聽見植物的聲音》,讓咱們做伙細心品嘗最道地的台中好書。
——盧秀燕(台中市市長)
- 出版者的話 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現代果農-水良伯的執行力/高希均
- 推薦序 從農人的傳承,看見台灣農村的生命力/陳吉仲
- 推薦序 面對全球暖化,要有一顆如海綿般求知的心/彭啟明
- 自序 一個老農夫的心聲/陳水良
- 前言 植物紀年
-
Part 1 來自新社-土地與人的生命力
-
01 新社-宿命與奮鬥的起點
-
原住民、漢族移民齊聚新社
-
勇於迎接挑戰的宿命
-
-
02 馬力埔事件-小孩子有耳無嘴
-
蝴蝶效應與來自豐原的移工
-
早夭的農民運動
-
-
03 甘蔗-放牛童的甜品
-
「糖業王國」的蔗苗養成所
-
-
04 夢想與現實 之間-白冷圳旁孕育出的「黃河果園」
-
新社農業的水源命脈-白冷圳
-
-
05 番薯-暴雨前的父子對話
-
這個孩子不太乖
-
誰說務農就要一輩子安貧樂道?
-
-
06 稻與麥-小農之歌
-
小農時代來臨
-
「我有植物教,植物會跟我說話。」
-
小麥種植在台灣
-
-
07 如何擺脫宿命?
-
種苗改良繁殖場-近水樓台先得月
-
「光做不夠,還要學,更要會想。」
-
在田埂與一壺濃茶之間
-
-
08 棉花-溫暖與寒冷交織的少年回憶
-
一九五〇年代新社農地的明星-棉花
-
水良伯的第一條新棉被
-
-
09 颱風草-要向前行,就先倒退嚕
-
「占風小草」其來有自
-
「科學知識」VS.「先民智慧」
-
-
10 葡萄的滋味-命運的作弄和啟發
-
葡萄在新社
-
分家與返鄉務農
-
去聽農業試驗所的課程
-
-
-
Part 2 走出傳統-藍海農夫,掌握自己的命運
-
11 網紋洋香瓜-大器晚成
-
地震後的第一個衝動
-
一顆千元以上的嬌貴瓜王
-
山地種洋香瓜,前所未聞
-
相約五年後
-
颱風神助攻
-
-
12 品牌力-來自對產品的自信與用心
-
吃飽之餘,還要吃巧
-
四處聽演講,學習品牌行銷
-
結緣胡志強,洋香瓜傳愛心
-
定價源於自信
-
-
13 傳說中的牛奶芭樂
-
牛奶肥料之謎
-
-
14 高麗菜-吸收新知,田裡實證
-
木炭的實驗
-
土壤結構才是決勝關鍵
-
土地比菩薩更寬容
-
-
15 赤腳-高科技的救贖
-
牛肉麵店的帳單
-
人與土地尚未切斷的關連
-
-
16 老農哲學-沒有走過的是路,走過的才是人生
-
從南瓜談善惡陰陽
-
用心觀察自然,跟植物說話
-
-
17 絲瓜-如何提升農產品價值?
-
非典型老農
-
農業結合文創,商機無限大
-
農村文化也可是一種思維模式
-
-
-
Part 3 老農沉思-「農」在現代社會
-
18 甜柿-尋找農人的藍海市場
-
高接梨榮景不再
-
從紅海轉戰藍海
-
知識無窮盡,「開講」求進步
-
產銷也要與時俱進
-
-
19 八連溪農夫市集-一場正在悄悄進行的農村革命
-
三芝茭白筍的品牌力
-
栗子南瓜大受歡迎
-
自己的農村自己救
-
五十二歲成為農夫的林義峰
-
地產地銷,直接嘉惠農民
-
農業蘊含人類未來如何存續的智慧
-
-
20 千歲米-石門嵩山的老農經濟
-
從「越光米」到「千歲米」
-
梯田景觀復育為故鄉帶來榮耀感
-
-
21 十年一夢-農村再生計畫
-
農村該如何「再生」?
-
鼓勵青農返鄉前,應先告知風險
-
-
22 番茄-青農返鄉
-
大女兒的日本農場遊記
-
一顆能讓人記住十五年的水果
-
親身摸索,邊做、邊學、邊想
-
-
23 水良伯的一天
-
除了觀察,還要聽植物說話
-
-
- 後記 為年輕人留下一條回家的路
- 附錄 我的爸爸陳水良/陳琦玓
- 參考資料
- 出版地 : 臺灣
- 語言 : 繁體中文
評分與評論
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